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好事近,词牌名。又名“钓船笛”“倚秋千”“秦刷子”“翠圆枝”等。双调四十五字,前后段各四句、两仄韵。
一、“好事”的三重语义溯源
“喜欢多事”的调侃
源自先秦《孟子·万章上》“好事者为之也”,指爱管闲事、热衷操办的人。唐宋时,这一语义仍流行,如北宋薛居正《旧五代史》中“当与公等作好事”,即调侃“多管闲事”的戏谑之语。词牌名或隐含对这类人的委婉讽刺。
“慈善事业”的雅称
北宋薛居正《旧五代史》载“作好事以上天”,指积德行善、祈福禳灾的行为。元末《水浒传》中“天师在东京禁院做了七昼夜的好事”,亦指道场法事。词牌名可能借“好事”暗喻词中蕴含的善意或美好祝愿。
“道场法事”的专称
唐宋时,“好事”常指佛教、道教举行的祈福仪式。词牌名或与宗教活动相关,但更多是文人借用其“吉祥”寓意,赋予词作以积极向上的基调。
二、“近”的音乐体制解析
“近”是唐宋杂曲的一种体制,又称“近拍”,指大曲、法曲中慢曲与入破之间的过渡段落,节奏由慢渐快。在词中,“近”属于中调(介于令词与慢词之间),体制与“引”相近。
《好事近》以“近拍”曲调为基础,通过双调四十五字、前后段各四句、两仄韵的格律,形成紧凑而富有变化的节奏感。这种体制既适合抒发细腻情感,又便于吟唱传播,成为宋词中常用的词牌之一。
图片
1
好事近·烟外倚危楼
苏轼〔宋代〕
烟外倚危楼,初见远灯明灭。却跨玉虹归去、看洞天星月。
当时张范风流在,况一尊浮雪。莫问世间何事、与剑头微吷。
元丰三年(1080年),苏轼被贬黄州,五月从定惠院搬到临皋亭,面对空旷长江,心中迷茫又彷徨。这首《好事近》便是他此时心境写照。上阕“烟外倚危楼”,他凭栏远眺,见远处灯光明灭,便幻想“跨玉虹归去”,到仙境看星月,想借此摆脱现实愁闷。下阕借张劭与范式刎颈之交的典故,表明有挚友相伴,再品美酒,人生足矣。“莫问世间何事”,是他看穿现实后的超然,不再纠结政治得失,以豁达心态面对人生困境。
图片
图片
2
好事近·中秋席上和王路钤
辛弃疾〔宋代〕
明月到今宵,长是不如人约。想见广寒宫殿,正云梳风掠。
夜深休更唤笙歌,檐头雨声恶。不是小山词就,这一场寥索。
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,却屡遭排挤打压,壮志难酬,内心满是苦闷。这首词写于中秋宴席上,本是团圆佳节,他却感慨“明月到今宵,长是不如人约”,明月都难如人所愿按时圆满,就像自己的人生,理想总难实现。他想象广寒宫中,云梳风掠,增添了几分清冷孤寂。夜深本想借笙歌消愁,可檐头雨声却让人更觉凄凉。“不是小山词就,这一场寥索”,借晏几道之典,说眼前这般冷落,非词人本意,实则是他内心孤独与无奈的真实流露。
图片
图片
3
好事近·湓口放船归
陆游〔宋代〕
湓口放船归,薄暮散花洲宿。两岸白苹红蓼,映一蓑新绿。
有沽酒处便为家,菱芡四时足。明日又乘风去,任江南江北。
公元1179年(淳熙六年),陆游由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改任提举江南西路,当时陆游54岁,在东归江行途中连写十多首《好事近》词,这首词是其中之一。陆游一生心系抗金大业,却屡遭挫折,仕途坎坷。这首词写他自湓口放船而归,傍晚在散花洲歇宿。眼前“两岸白苹红蓼,映一蓑新绿”,景色虽美,可他无心赏景,满心都是壮志未酬的怅惘。“有沽酒处便为家,菱芡四时足”,看似洒脱,实则是无奈之举,只能借酒消愁。“明日又乘风去,任江南江北”,他虽漂泊不定,但那颗爱国之心从未改变,即便历经磨难,依然怀揣着对国家的责任,继续踏上未知的征程。
图片
图片
4
好事近·风定落花深
李清照〔宋代〕
风定落花深,帘外拥红堆雪。长记海棠开后,正伤春时节。
酒阑歌罢玉尊空,青缸暗明灭。魂梦不堪幽怨,更一声鶗鴂。
李清照这首《好事近》写于南渡前后,借暮春落花诉尽身世之悲。开篇“风定落花深”以静衬动,狂风骤歇后,帘外花瓣如雪堆积,暗合她从汴京繁华到漂泊江南的人生转折。“长记海棠开后”勾连早年《如梦令》中“绿肥红瘦”的惜花情结,如今海棠依旧,人却历经丧夫、文物散失之痛。下阕“酒阑歌罢”的空杯与昏灯,是独居生活的真实写照,梦中幽怨被鶗鴂(杜鹃)啼声惊破,恰似南宋偏安下她对家国命运的隐忧。全词以花喻人,景中藏愁,堪称易安晚年“凄凄惨惨戚戚”心境的缩影。
图片
图片
5
好事近·梦中作
秦观〔宋代〕
春路雨添花,花动一山春色。行到小溪深处,有黄鹂千百。
飞云当面化龙蛇,夭矫转空碧。醉卧古藤阴下,了不知南北。
这首词相传为公元1095年(宋哲宗绍圣二年)秦观被贬监处州盐税时梦中所作。开头“春路雨添花”像支轻快的画笔,雨润花开,满山春色都跟着晃动起来。走到小溪深处,黄鹂成群啼鸣,热闹里藏着点野趣。最妙的是“飞云化龙蛇”,云在天上扭着身子变花样,把天空都搅活了。可结尾“醉卧古藤阴下”突然软下来,现实中他被贬谪,只能在梦里醉倒藤下,分不清东南西北。这梦越美,越显出现实的苦,像甜里藏了根刺,是秦观“郴江幸自绕郴山”那种说不出的愁。
图片
图片
6
好事近·渔父词
朱敦儒〔宋代〕
摇首出红尘,醒醉更无时节。活计绿蓑青笠,惯披霜冲雪。
晚来风定钓丝闲,上下是新月。千里水天一色,看孤鸿明灭。
朱敦儒这首《好事近·渔父词》,是他晚年隐居嘉禾时所作。他一生跌宕,早年隐居洛阳,南渡后入仕又遭罢免,最终看透世事,归隐江畔。“摇首出红尘”,一个“摇”字,尽显他对尘世的决绝与不屑,从此醉醒随心,无拘无束。他身披绿蓑青笠,不惧霜雪,以钓鱼为生,自得其乐。晚来风停,钓丝闲垂,天上水中两轮新月,画面静谧美好。千里水天相连,孤鸿若隐若现,既写实景,又映照出他内心的孤独与超脱,尽显其向往自由、淡泊名利的心境。
图片
图片
7
好事近·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
杨万里〔宋代〕
月未到诚斋,先到万花川谷。不是诚斋无月,隔一林修竹。
如今才是十三夜,月色已如玉。未是秋光奇绝,看十五十六。
杨万里一生爱月,写过不少赏月佳作,这首便是其一。当时他辞官归乡,在吉水老家建了“诚斋”,还种了片万花川谷。词里说月亮还没照到诚斋,先跑到了万花川谷,不是诚斋没月光,是被一林修竹挡啦,俏皮又有趣。十三夜的月色就已像美玉般澄澈温润,可诗人还觉得不够,说这不算秋光里最奇绝的,得看十五十六的月亮。这既写出他对月色的喜爱,也透露出他豁达闲适的心境,在平凡日子里也能发现无尽美好。
图片
图片
8
好事近·何路向家园
纳兰性德〔清代〕
何路向家园,历历残山剩水。都把一春冷淡,到麦秋天气。
料应重发隔年花,莫问花前事。纵使东风依旧,怕红颜不似。
纳兰性德的妻子卢氏于康熙十六年(公元1677年)五月三十日产后病故。十七年五月初,词人随从康熙帝巡视郊畿,在回归的途中为了表达自己对卢氏的怀念之情而写下这首词。词中,他问“何路向家园”,眼前残山剩水,满目凄凉,恰似他漂泊无依的心境。春天本应生机勃勃,可他却冷淡度日,直至麦秋时节。下阕他料想隔年花会重开,却不愿问花前旧事,怕触景伤情。即便东风依旧吹拂,可红颜已逝,美好不再。这背后是他对亡妻卢氏的深切怀念,那些共同度过的时光无法重来,只能在词中寄托无尽哀思,读来让人感同身受他的悲伤与无奈。
图片
图片
9
好事近·花底一声莺
刘翰〔宋代〕
花底一声莺,花上半钩斜月。月落乌啼何处,点飞英如雪。
东风吹尽去年愁,解放丁香结。惊动小亭红雨,舞双双金蝶。
刘翰生在南宋,历经时代变迁,心中想必藏着不少复杂情绪。这首《好事近·花底一声莺》里,花底莺啼、半钩斜月,营造出静谧又略带寂寥氛围,月落乌啼,飞英似雪,更添几分清冷。不过下阕笔锋一转,东风吹散去年愁绪,解开丁香结,让人心生畅快。小亭红雨被惊动,金蝶双双飞舞,画面灵动鲜活。刘翰借景抒情,把过往愁闷抛却,展现出对新生的期待,在自然变化中寻得心灵解脱与生活的美好希望。
图片
图片
10
好事近·咏梅
陈亮〔宋代〕
的皪两三枝,点破暮烟苍碧。好在屋檐斜入,傍玉奴横笛。
月华如水过林塘,花阴弄苔石。欲向梦中飞蝶,恐幽香难觅。
这首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(1188年)岁末,几枝绽放的梅花勾起了作者赏玩的兴致,便写下了这首词。陈亮是南宋爱国词人,一生力主抗金,却屡遭打击。这首词里,“的皪两三枝,点破暮烟苍碧”,写梅花在暮色中绽放,格外醒目,就像陈亮在黑暗时局中坚守自我。屋檐下梅花伴着玉奴横笛,画面雅致又带点孤寂。月下花影弄石,意境清幽。结尾“欲向梦中飞蝶,恐幽香难觅”,他以蝶自比,想追寻梅花般的理想境界,又怕难以寻得。借咏梅,陈亮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,还有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。
图片
图片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查信-股票怎么配资加杠杆-配资短线炒股-配资炒股理财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